刊載于《湖南日報》2023年5月8日07版
生命自有其法。
候鳥北歸,嫩芽初綻,春江水暖……自然界總以不經意的方式,感知春天的律動。
久居都市的現代人,或許會對季節的變化、自然的更替越來越遲鈍。所幸,大王山的半城山水毫不吝嗇地向人們傳遞春的信號。
“長沙寶藏春日限定旅游攻略”“大王山踏春是個不錯的選擇”……從3月開始,長沙市民奔赴大王山踏春的視頻不斷沖上抖音熱搜榜單,并持續霸榜。
當第一縷夏風拂過巴溪洲,不少網友留言:“期待在初夏與大王山邂逅!”
大王山,山水洲城盡顯生態之美。
經過12年精心打造的大王山片區,已成為長沙十大城市片區之一、湖南湘江新區重點開發片區之一,是奮力實施“強省會”戰略的主戰場、主陣地、主力軍,打造宜居、宜業、宜游城市新樣本的重任。它的每一次“亮相”都讓人驚艷:文旅+科創雙翼齊飛,開發熱度持續升溫,關注度居高不下,重大項目相繼落子,片區建設如火如荼……
湘江濱,綠心畔,大王山蓬勃正青春!
宜游之城:守護最美底色,再造山水洲城2.0
山、水、洲、城,組成了長沙的骨骼與脈絡,也成就了千年古城的精神內核。
在大王山片區,一座嶄新的山水洲城崛地而起。這一次,絕非簡單復刻,而是高瞻遠矚地瞄準“山水洲城2.0版本”。
既然要打造升級版,底氣從何而來?
你看,這里有兩洲(巴溪洲、鵝洲)、三山(大王山、獅峰山、伏龍山)、四水(湘江、靳江河、桐溪水系、觀音港水系),自然的偏愛,可謂毫不“遮掩”。
但自然稟賦的背后,更多的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敬畏和城市創新發展的思考。當城市建設更新迭代,發展背后的去與留,如何抉擇?
“近年,大王山片區牢固樹立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’的理念,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全力以赴守護一方山水。”湖南湘江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說。
原生森林覆蓋率高達87%,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約22平方米,人均綠地是國家標準的2倍多……大王山在低容積率、限高等指標的約束下,與高樓密集的城市形象“逆行”。
這種“逆行”需要魄力也需要智慧。
上世紀50年代,由于長年開采石灰石礦,原湖南省新生水泥廠遺留下一個百米礦坑。為治愈“城市傷疤”,高排放、高污染企業全部退出,湘江歡樂城應運而生,以文旅產業為地區賦能,實現“涅槃重生”。
事實上,給綠水青山騰出空間,生態資源也能變現。
湘江歡樂城從2020年開門迎客就一躍成為網紅打卡地。截至目前,累計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,營收超2億元,成長為網紅玩樂新地標。緊隨其后,一大批旅游產業項目陸續開業,構建起以湘江歡樂城為核心的都市娛樂文化體驗區,和以華誼兄弟電影小鎮為核心的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區,多業態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產業格局,成為湖南最為火熱的文旅區域,網紅之城,已初見端倪。
大手筆擘畫的“具有世界影響力旅游目的地”藍圖正一步步走進現實。未來,乘著網紅長沙的東風,大王山片區無疑將迎來更多高光時刻。
宜居之城:人景城不相離,打造“向往的品質人居”
長沙,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,城市板塊曾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。在歷史上,長沙有著“河東富裕、河西窮”的說法。隨著城市承載能力顯著提升,長沙,從“五一路時代”邁入“湘江時代”,已是不爭的事實。
春日大王山,宜居、宜業、宜游生態新城入畫來。
作為全國第十二個、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,2022年湘江新區實現跨區合并。大王山屬于湖南湘江新區直管片區,是實現“長潭融城”的紐帶和橋梁,更是湘江新區最重要的土地儲備基地。在湘江新區頂層設計之下,近年發展速度驚人,目前已完成投資逾1000億元,路網、學校、商業等各種配套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。
3月21日,長沙發改委發布《長沙市2023年重點建設項目清單》。其中,大王山片區就有2個項目上榜,分別聚焦于社會民生中最為關切的教育與住房。
一半山水一半城,山水風光伴君行,但吸引人從“留步”到“居住”,一個“城”字承載了太多需求與期盼。
大王山片區打破了“低密度”與“城市便捷生活”之間的博弈對立,探索出“離塵不離城”的發展模式,滿足人們對“向往的品質人居”所有的期待。
大王山片區逐步建成地上+地下立體交通網絡,暢通市民出行路。
地鐵3號線及延長線深入大王山腹地,30余條市政道路拉通,將片區與主城區緊密相連,推動“半小時生活圈”的形成。暮坪大橋、蓮坪路、學士路、南橫線高速多條過江通道建成后,出行更加方便。
談及教育,大王山片區從規劃之初對教育就是大手筆投入。
論學校規劃數量,大王山片區算是長沙之最。共規劃了44所中小學,已投入使用的8所學校中不乏師大附中、南雅、博才等知名教育品牌。最新的楊水塘中學交由湖南師大附屬中學托管辦學,未來3年,還將新建8所學校,其中社倉中學預計今年內開工,擬引進長郡聯合辦學。
曾經被視為片區短板的醫療和商業,如今也迎來好消息。
湖南省兒童醫院(西院區)已經簽訂合作協議,將重點完善大王山片區醫療配套問題。大托鋪機場搬遷完成,大王山限高解除,片區多棟限低120米-180米的地標建筑,將發力商業補齊片區配套短板。
著眼“品質生活”“宜居宜業”等關鍵詞,大王山片區規劃分為六大功能片區,居住和產業分區明顯,由此傳遞出的是大王山片區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、從空間重合升級到功能集成的理念,昭示出的是大王山片區發展邏輯的重大變革、發展理念的重大升級。
4月14日,長沙市2023年首批集中供地土拍結果出爐,大王山片區的優質地塊觸發熔斷機制,更進一步彰顯了片區土地價值的稀缺,也成為長沙改善型房居的熱點區域。
宜業之城:布局前沿產業,構筑科創新高地
2020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湖南考察,勉勵湖南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,賦予湖南科技創新全新坐標和重大使命。
錨定全新坐標定位,湘江科學城的概念規劃正是湖南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重大舉措之一。大王山南片區作為湘江科學城首開區、起步區和核心承載地,迎來重大戰略機遇。
大王山南片區將瞄準高端平臺、前端產業和尖端人才,爭取落地更多戰略科學裝置、重點實驗室,組織實施一批原創性、顛覆性、支撐性技術突破,打造“政、企、產、學、研、融、服”產業生態圈。
目前,按照湘江科學城“一軸兩帶六組團八片區”空間格局,大王山南片區依托湖南大學科創港、湘江實驗室、長沙坪塘通用機場、國檢中心等,正加快布局發展數字科創、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。片區內的首批項目已開工建設,湘江科學城湖南大學科創港、湘江實驗室等重點項目即將先期啟動。
科技創新持續引領片區高質量發展。
未來,隨著平臺搭建成熟、產業落地生根,大王山南片區也將形成一個巨大的人才聚集空間,從而推動人才體系與發展創新體系深度融合。屆時,“創業樂地”“圓夢高地”也將成為大王山片區的新名片。
回顧所來徑,在長沙重點推進的“十個重大城市片區”中,大王山片區規劃較晚、起步較晚。但“晚”也意味著“新”,既有新機遇也有新理念。
大王山片區恪守“人產城”發展新邏輯,堅持“以人為本,以城聚人,以城促產”,打造高品位、高顏值的新山水洲城。
從“產城人”到“人產城”,這絕不僅僅是“人”“產”“城”三大“核心要素”次序的簡單調整,更是從經濟邏輯回歸人本邏輯,也是從傳統思維向現代思維的一次躍遷。
由此看來,無論是城市“低密度”布局還是配套的大手筆投入,乃至科學產業集群的優先培育,一切都順理成章。
東風春來,潮涌湘江。
在跨越發展中率先突破,在大膽探索中蝶變躍升,從蕭蕭郊野到繁華都市,從籍籍無名到發展高地,大王山,未來可期!
責編:鄒彥男
來源:湘江集團
0731-81869999